如果说机床是传统制造业的基石,那么,到了新时代,工业机器人就是智能制造业的基石。
以美的集团为例,2011年,该公司就开始斥巨资50亿美元大规模引入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尝到了工业机器人甜头的美的集团,2016年干脆斥巨资并购了该公司较大的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库卡集团。除了并购,格力电器、工业富联(富士康)等较多依赖工业机器人的企业,也开始自研生产工业机器人。
“但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业内专家表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所有制造业的机器人平均密度中,排名Top1为日本,达到364台/万人;德国为346台/万人,美国为228台/万人,中国仅为187台/万人。
以汽车制造行业工业机器人为例,美国汽车制造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为1287台/万人,达到历史新高,目前位列全球第七位,高于日本的1248台/万人,接近于德国的1311台/万人。
而中国虽然是汽车制造大国,年汽车产量已多年位列全球头一位,但我国汽车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目前约为938台/万人,位列全球第十二位。
亟需一批合格的专业队伍
“尽管我国已有新松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公司,但大部分规模都不大,且基本上是轻量型或中型机器人,不具备生产大型或超大型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易建强表示,除了材料问题之外,还有大功率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等关键部件存在明显不足。
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同质化十分严重。现阶段,很多工业机器人品牌的产品在性能、外观、技术甚至是营销手段上都呈现出相互模仿的现象,就连各个厂商研发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生产目的都是一样的,因此纵观现在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几乎没有什么表现突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机器人产品。
此外,产业链不够完善,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以生产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以核心零部件为主的上游产业一直没有得到较大突破,三大核心零部件尤其是被称作“工业机器人大脑”的减速器严重依赖进口,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成本较高,产业面临空心化风险。
“专业型人才缺失。”易建强表示,在制造方面,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成为制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而我国这方面的技术人才非常匮乏。在应用方面,相应操作维护、系统安装调试、系统集成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很大。“要发挥工业机器人的作用,必须有一支合格的技术队伍,因此操作员及技术维修员等技术队伍建设十分紧迫。”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