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展|工业机器人正不断攀升,朝着“新”方向聚集成群
工业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装备。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5年的3.3万套增长到2023年的43.0万套,实现了超过13倍的增长,且装机量稳居全球首位。
快速发展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展现了中国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新型生产力的显著标志。那么,当前产业形势如何?又有哪些转型突破?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凭借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已形成全球重要的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8.3万套,同比增长9.6%。行业咨询机构MIR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整体机器人销量约为14万套,同比增长约5%,产销状况稳中向好。
电子设备展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实现了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跃升。“如今,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和智能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产品谱系,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2024年上半年,已有4家国产机器人企业跻身全球前十,比2023年增加了一家。内资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上升至50.1%,创历史新高,并在第二季度首次超过外资品牌。
电子设备展了解到,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从单项冠军转变为全能选手,形成了从核心部件到机器人本体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根据相关上市公司的公告,新松机器人、埃斯顿、埃夫特、迈赫股份、瑞松科技等多家企业纷纷获得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的重大订单,而绿的谐波、双环传动、汇川技术、雷赛智能等公司的核心部件也进入了全球顶级企业的供应链。
与此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在加速。《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3)》指出,我国优质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代表的多核心产业集群。其中,长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能占全国的50%以上;珠三角地区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发优势,积极培育未来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推动工业机器人朝着智能化、高端化、一体化发展。国产化率的持续上升和高端领域的崛起,源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深刻变革。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传感器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机器人产业的融合正在加速。”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所长卢瀚宸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
电子设备展了解到,在软件方面,AI大模型的接入为工业机器人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AI大模型的落地有望实现“智能”和“体能”的双重提升。“AI大模型可以赋予机器人强大的智能,使其更全面地感知周围环境,并根据变化作出相应调整,更高效地分解和执行复杂任务。”新松机器人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新松机器人的AI大模型展示区,该负责人通过显示屏以口语、文字和画图等多种方式向机器人发出指令,要求其摆放七巧板,机器人能够自主进行指令分析、分解和规划,然后将七巧板摆放成所要求的形状,展现了AI技术赋能下的“耳、脑、眼、手”高效协同。据介绍,这项技术在智能拆码垛、物料识别与拣选、物品缺陷检测与剔除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汽车制造场景中,传统的点焊作业高度依赖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且难以保证焊接质量的一致性。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生产线也需要频繁调整以适应不同车型的焊接需求。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